各学院:
为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培养搭建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学校将举办校第七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该竞赛是由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主办,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一项全校性赛事活动,目的是选拔并培训优秀研究生参赛团队代表学校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正式注册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取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
二、参赛方式
每支参赛队由指导老师、队长和队员组成。在技术竞赛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中,指导老师1人或2人,队长1人,队员不超过2人,每位指导老师至多指导两支参赛队,每位参赛队员只能加入一支参赛队。请所有参赛队伍在报名及作品提交截至日期前,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队报名表(附件一)与参赛报告打包提交至官方邮箱(850271@nuist.edu.cn),邮件主题为【技术竞赛/商业计划书专项赛+队伍名+参赛方向编号+项目名】,如【技术竞赛+智能车队+6+基于xxx的智能车】。
三、时间安排
报名及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5月10日
现场答辩时间:2025年5月16日(暂定)
四、竞赛内容
竞赛分为技术竞赛和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两大部分,两部分竞赛相互独立,组队、报名、评审、奖励工作均分开进行,互不影响。技术类竞赛由开放式命题与企业命题组成,并设立“光载信息”专项赛,由参赛队自主选择作品命题。评审重点考察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技术实现以及团队综合能力。
(一)开放式命题分为以下八个参赛方向,参赛队可自行选择参赛方向:
1.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包括但不限于针对某一功能应用所开展的具有较强创新创意的电子电路软硬件设计、终端设备或嵌入式系统实现等,如基于FPGA、DSP、MCU、嵌入式系统等开发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硬件、新型射频天线、并行处理系统、仪器仪表等;
2.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包括但不限于实现自动控制与自主运行的创新创意软硬件系统与电气自动化系统等,如机器人,飞行器,智能车,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传感器、设备或系统,电能变换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控制技术等;
3.通信与网络技术类,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各种通信及网络技术研究开发的创新创意通信网络应用模块或系统,如网络安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空间信息网、水下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边缘计算等通信或网络设备、系统或软件等;
4.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包括但不限于光电感知、传感器、微纳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空间探测等传感与信息获取类软硬件系统,如工业传感、生物传感、生态环境传感、光电探测、遥感探测、定位导航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视频、图像、语音、文本、频谱信号处理和信息处理、特征识别,以及信号检测及对抗的软硬件系统,如安防监控、音视频编解码、网络文本搜索与处理、雷达信号处理、信息对抗系统等;
6.人工智能类,包括不限于面向大语言基础模型、各类模态生成模型以及智能体、具身智能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或智能应用。鼓励与当前电子信息的设计与制造流程相结合,优化垂直领域任务,形成交叉应用;
7.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设计等构建的新型电子信息类软硬件系统,如面向生命健康、艺术创造、环境生态、清洁能源等的新型传感器、电子电路、处理器、通信网络设备、信息处理器以及应用系统等;
8.华为6G先进无线技术探索,包括但不限于用以构建及拓展6G愿景、应用及需求的先进无线网络创意(含支撑技术、模块或系统),如面向绿色节能、超高吞吐、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远覆盖、海量连接、极简架构、智慧互联、通感一体、内生AI及原生可信的方案、设备、系统或软件。
(二)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分为应用赛道与探索赛道:
1.应用赛道聚焦行业实际痛点,要求参赛作品为具备明确市场价值的电子信息系统、硬件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的双向赋能。
2.探索赛道面向未来技术方向,包括以下方向:
1)汽车电子。包括但不限于多模态感知融合、车路云协同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如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激光雷达+视觉)、车规级边缘计算平台等。技术核心在于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与实时决策,需突破多源数据融合、低延时通信等关键技术。商业化切入点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高精度地图服务等场景。
2)未来运载。包括但不限于低空飞行器通导遥一体化、立体物流网络等方向,如城市物流无人机自主导航系统、低空交通管理平台等。技术核心需整合通信、导航与遥感技术(如北斗+5G),实现三维空间智能调度;商业化切入点可面向应急救援、城市立体物流等领域。
3)BTIT(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包括但不限于脑机接口、DNA存储等前沿交叉领域,如神经信号解码芯片、生物分子编码算法等。技术核心需突破生物信号噪声抑制、生物-电子接口兼容性等难题;商业化切入点可覆盖医疗康复器械(如瘫痪患者意念控制设备)、生物大数据存储服务等。
4)医工交叉。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医疗设备、精准诊疗系统等方向,如无创血糖监测贴片、手术机器人触觉反馈模块等。技术核心需融合生物传感技术与边缘计算能力,提升医疗设备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商业化切入点可针对慢病管理、微创手术等场景。
5)光电子。包括但不限于光子芯片设计、光电集成系统等方向,如硅基光子计算芯片、量子通信光模块等。技术核心需解决光电子器件的规模化制造与能耗优化问题;商业化切入点可面向数据中心光互联、量子加密通信等领域。
6)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自主导航、人机协作、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如协作机器人柔性抓取系统、AI驱动的服务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技术核心在于融合多模态感知(视觉/力觉/触觉)、实时路径规划与自适应控制算法,需突破动态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与决策能力;商业化切入点可覆盖工业自动化(如柔性生产线)、智慧医疗(如微创手术辅助)、家庭服务(如老人陪护机器人)等场景。
7)人工智能。包括但不限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的垂直应用,如大模型驱动的行业知识引擎、多模态内容生成系统、自主进化型AI代理等。技术核心需突破小样本学习、模型轻量化、可解释性等瓶颈,实现算法-硬件-场景的协同优化;商业化切入点可聚焦智慧城市(如交通流量预测)、智能医疗(如AI辅助诊断)、金融科技(如风险智能评估)等领域。
(三)企业命题包括兆易创新命题、华为命题、小米命题、无问芯穹命题、飞腾命题、算能命题、优利德命题、Ti命题,新思科技、MathWorks设立企业专项奖,并增设城市具身智能命题。具体命题信息请于2025年3月参见竞赛官方网站。
(四)“光载信息”专项赛面向以光为载体的未来信息技术方案、算法、协议、软件、电路、元器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光通信技术、光感知技术、光计算技术、光显示技术、光健康技术、感/通/算/显/康/照一体化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技术、光电元器件模块设计和工艺技术、光载信息感知方案算法设计。
五、评选标准与奖项设置
1.竞赛分为两个阶段,各阶段得分各占最终得分的50%。第一阶段为参赛作品技术论文或商业计划书筛选,每支报名团队必须在2025年5月10日前提交相应参赛作品技术论文或商业计划书,由评委进行打分。第二阶段为现场答辩,每支报名团队在2025年5月16日(暂定)前往指定地点参加答辩,由评委进行打分。
2.依据参赛作品数量和水平确立奖项级别,设置一、二、三等奖。
3.在获奖作品中将择优资助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参加竞赛,按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规定,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研究生除竞赛主办方给予的奖励外,学校也给予一定的奖励,由获奖研究生向研究生工作部申请核算发放。在国赛中获奖的团队成员,在申请学位研究成果要求和学校开展的评奖评优中可作为成果之一进行申报。同时,在国赛、省赛、校赛中获奖的研究生,可直接申请获得相关实践课程的学分,学分申请由学生所在学院认定。
六、作品要求
1.技术竞赛
技术论文内容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作品难点与创新(2)方案论证与设计(3)原理分析与电路图(4)软件设计与流程(5)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6)总结。不同类型作品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论文字数8000-10000字为宜,具体格式要求参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技术论文格式要求(附件二)。
技术竞赛类PPT内容应包括作品原理及创新点、结构介绍、功能演示等三部分,如有项目结构模型、设计图、原理图、三维动画、研究论文等可以作为附件与设计说明书一并提交。
2.商业计划书专项赛
商业计划书内容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项目意义(2)团队介绍(3)产品内容(4)行业及市场情况(5)营销策略(6)融资说明(7)财务计划(8)风险控制(9)项目实施难度。商业计划书模板详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计划书格式要求(附件三)。
商业计划书专项赛的作品介绍PPT内容应包括(1)作品意义及创新点(2)作品原理及设计方案(3)作品形象及功能模拟。
七、联系和咨询方式
1. 详细情况交流咨询请加入大赛官方QQ群:1033196650。
2. 欢迎大家踊跃参赛!如有疑问请联系:
研究生工作部联系人:佘老师,联系电话025-58731043。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人:范老师,联系电话025-58731302。
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5年4月2日